所欲有甚于生者

  1. ——读《基督山伯爵》有感

——读《基督山伯爵》有感

  生死、利义,总会让人纠结其中而不得要理。在我看来,《基督山伯爵》的意义可能并非一种“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”的报复与正义,更多的,则是关乎于生、死、利、义的取舍,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在。

  <一下部分涉及剧透和人物性格,可以选择不看>

  基督山伯爵的故事很简单,核心就是唐代斯、维尔福、丹格拉尔、菲尔南以及卡德鲁斯五人间的谋害与复仇,围绕着这五个家庭以及其两代人的爱恨纠葛,讲述了一个个或悲或喜、或义或叛、或爱或假的一个故事、几段感情。

  基督山伯爵是一个出色的上帝代言人,但绝非一个好丈夫、好儿子,甚至并非一个好人(无疑,唐代斯是)。固然,他深受陷害,又阴差阳错之下陷入了几近地狱的困境,但同样,从地狱归来的天使永远是恶魔,复仇是他唯一所欲。无情、无法,心中只是秉持着上帝之理,所作所为,只是作为一个上帝代言人的角色。就两点而言,他就是上帝:一是全知,二是全能。无疑,唐代斯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,但基督山伯爵肯定是上帝!

  在本书中,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欲求,爱罗伊丝(维尔福夫人)为了自己的儿子,不惜做一个恶毒的后母,但同样,基督山伯爵不也为了复仇舍弃了身为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?与其用复仇与罪恶来审判,不如用价值碰撞来解释故事内在的自洽。

  “死同生一样,都有其苦与乐;关键在于揭示苦与乐的奥秘。”这本小说做到了,每个人都有生死、苦乐,但绝不意味着生是乐、而死是苦。对于可怜的梅色苔丝而言,或许在唐代斯了无音信时,早已心死,活着反而是一种苦;可对于可怜又可恨的卡德鲁斯(一开始可能还有良心,随着利益追逐,早已舍弃了自己内心的正义,而只剩贪婪了)最后竟是为了自己的“乐”(基督山伯爵的遗产)而葬于自己的伙伴之手。生死与苦乐,只取决于所欲为何,所欲有甚于生者,固无惧生死,不管做什么事,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正义即可。

  比及《鱼我所欲也》,大仲马显然比孟子高明一步(时代使然),孟子只是叙述了义终于生死,而基督山伯爵最终超越生死,而望向未来的:“人类全部的智慧都包含于等待和希望两词之中”。的确,不论人好人坏,哪怕忠诚如马克西米连,也只能等待与痛苦许久后的十月五日与爱人重逢;即使恶毒如丹格拉尔,在暗无天日的地牢中度日,最终也得到了基督山的宽恕;而一心审判他人,从不留余地的维尔福也注定了妻子双亡的悲剧。是啊,生死、利义与这一点希望相比,何其渺小,眼前困境固然如天塌地陷,希望总在未来!

  当然,一味的等待并不能带来希望,唐代斯在狱中等待十四年,却从神甫身上学到了人生的智慧与生存的能力,等待与希望背后,一是要忍受当下的巨痛,二是要持之以恒的积累,唯有此,才能抓住那一闪而过的希望流星。

  生,亦我所欲也;死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义之择,或许各有不同,但等待与希望却是我们共通的智慧,与未来相比,眼下又算得了什么呢?


转载请注明来源,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,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。可以在下面评论区评论,也可以其他方式联系。

💰

×

Help us with donation